北秦岭西部铜峪VHMS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已有研究已充分证明,商丹带是秦岭主造山期板块的俯冲碰撞缝合带,商丹一线曾有一个消失的有限洋盆,商丹带就是其消亡的俯冲碰撞缝合线。华北地块南缘呈现出由南向北依次为从商丹俯冲带、秦岭杂岩为基底的岛弧火山岩与花岗岩带到二郎坪弧后边缘海盆带,构成与活动大陆边缘类似的沟-弧-盆构造体系。早古生代秦岭商丹洋洋壳俯冲导致北秦岭岛弧造山带的发育,岛弧造山过程起始于洋壳的俯冲消减,终止于弧后扩张盆地的形成发育,火山岩浆弧构成俯冲造山带的主体,故北秦岭俯冲造山带中具有形成与早古生代岛弧-弧后基性火山作用有关的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的优越地质条件。近年来,在该带东部河南桐柏地区的二郎坪弧后盆地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中相继发现了刘山岩、水洞岭和上庄坪矿等VHMS型矿床,同时显示该带中西部陕西和甘肃也有较好找矿前景。本文报道的北秦岭西部陕西境内的铜峪铜矿床,为加里东期与古秦岭洋盆俯冲事件有关的VHMS型矿床。
铜峪VHMS型铜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动力学 地球化学特征
朱赖民 李犇 张国伟 弓虎军 郭波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377-378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