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段黄岗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16个重点矿产勘查区之一,其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类是中国东部构造岩浆事件的显著特征,并且与中生代大规模内生成矿作用之间有密切成因联系(毛景文等,2003;2005)。黄岗锡铁矿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乌兰浩特锡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南端,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以锡为主的多金属共生矿,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铁矿。黄岗花岗岩体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对其成岩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研究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时期构造-岩浆大爆发活动的动力学背景提供线索,也可以为探讨A型花岗岩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提供一个实例。
大兴安岭地区 花岗岩体 成因机制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周振华 吕林素 杨永军 李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 100034 内蒙古黄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克什克滕旗 016100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559-560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