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型金矿矿化特征和动力学机制:以哀牢山金矿带为例

国际上流行的造山型金矿理论主要是在前寒武古老克拉通剪切带型金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Groves etal.,1998;Goldfarb et al.,2001)。流行观点认为:造山型金矿主要发育在增生造山带,而碰撞造山带似乎不利于成矿(Barley et al..1992; Groves et al.,1998;Kerrich et al.,2000)。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大量发育,至少形成了3条重要的Au矿带,即滇西哀牢山Au矿带(Sun et al.,2009)、川西甘孜-理塘金矿带和龙门山-锦屏山Au矿带(王登红等,2001;李晓峰等,2005),前者受哀牢山大型走滑剪切带控制,后者受剪切带和层间滑脱带控制。在高原腹地雅江缝合带两侧,也有主碰撞期Au矿带的发育,如加茶到浪卡子金矿带以及马攸木金矿等(多吉等,2009;孙晓明等,2010)。

造山型金矿 矿化特征 动力学机制

孙晓明 石贵勇 翟伟 张燕 熊德信 潘伟坚 胡北铭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1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9275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9275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1 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江苏 南京 210007 广东省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1

国内会议

第十届全国矿床会议

长春

中文

995-996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