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东南亚地区埃达克岩的含矿性和成因与东太平洋带埃达克岩对比

新生代埃达克岩是一种新型的火成岩(Sr/Y值≥20)。多产出于大洋岛弧、大陆边缘造山带和陆缘火山弧环境。依据REE配分模式可将其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大洋型(O-型)和大陆型(C-型)。东南亚地区的埃达克岩广泛分布于菲律宾群岛、苏拉威西和加里曼丹中部、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所罗门群岛一带。 研究表明:不同成因类型的埃达克岩具有不同的含矿性,反映各自岩浆源区不同。C-型埃达克岩(La/Yb≥12)是俯冲板块的部分熔融叠加增厚的地壳底部部分熔融MASH(熔融-混染-储存-均一化)和AFC(混染-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多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床共生;O-型埃达克岩(La/Yb≤12)则与平缓俯冲的海洋板块部分熔融作用有关,在西南太平洋带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有成因联系。

埃达克岩 弧-陆碰撞 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 东南亚地区

朱章显 杨振强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 430223

国内会议

中国第三届青年矿山地质学术会议

福建上杭

中文

120-128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