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
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学界出现过两次可以称作是“国学热”的学术思潮:一是民国初年兴起的研究国学和整理国故运动,一是近年以来的有关国学的讨论。近年有关“国学”的讨论,是中国学术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我反思,它标志着中国学术文化在思想和理论层面上的一种自觉,与上世纪初叶的“国学热”,意义有所不同。民初的国学思潮,其着重点在于回应“西学”的挑战,以达成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本世纪初以来所兴起的“国学热”,其指向乃在于中国学术文化之独特性或主体性的重建。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二者虽指向略异,而其本旨却可以互通。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国学的意义,并合理地把握其学术的定位。
中国学术文化 通性基础 学术定位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国内会议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北京
中文
219-225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