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卵泡综合征研究进展
空卵泡综合征(EFS)的概念最初是1986年由Coulam提出,是指在辅助生殖过程中,个别患者接受卵巢超促排卵治疗后,B超监测卵泡发育成熟,雌激素反应正常,但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取卵或经腹腔镜取卵时,经过反复冲洗与抽吸仍取不到卵细胞。EFS的发生率在国外是l-7%,国内只有散在的报道。虽然它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由于其造成IVF或者ICSI周期取消,给医生和患者均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因而成为辅助生殖领域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二十多年的研究来看,在EFS病因学上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不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进行扼要综述。
空卵泡综合征 病因分析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武雁 赵海波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32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288-291
2010-1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