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中Aβ及tau蛋白的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中β淀粉样蛋白(Aβ)1-42、Aβ1-40及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p-tau)对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VD组102例选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及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65例,女37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8±5.8岁。 方法:VD组102例选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及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65例,女37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8±5.8岁。经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初筛做出痴呆诊断,VD诊断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Hachinsk缺血量表评分(HIS)>7分。根据MMSE量表划分VD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20~24分)43例,中度(10~19分)38例,重度(10分以下)21例。选取同期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痴呆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同龄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4.2±6.7岁。脑梗死诊断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构成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量表检测及头颅CT或(和)头颅MRI检查,均提示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均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和物质原因所致的痴呆。所采集血标本置EDTA抗凝管中,低温离心取上清,加酸置低温冰箱保存。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Aβ1-42、Aβ1-40及p-tau蛋白水平。 结论:检测VD患者血浆中Aβ1-42, Aβ1-40浓度对诊断无意义,而p-tau蛋白浓度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辅助诊断VD的生物学指标。
血管性痴呆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临床辅助诊断
许二赫 武剑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5
2010-03-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