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产业变迁对传统民居营造行为影响之初探——以苗栗海线地区李元兴匠师为例

早期台湾发展依序是由南部、中部而北部。在中部的苗栗则因地形多丘陵。交通不便,开发甚晚;早年倚赖人力透过古道,或晚期以轻便车运输往来。本区人口分布方面受大租户的开垦制度影响,多为同乡移垦或血缘聚落居多。沿海多为泉州人,近内陆以客家为主,两族群在融合与相互影响的山海线地区交会(引: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聚落篇——中部区域聚落之发展背景)。故闽客族群、地形限制,交通等社经背景、产业变迁因素,形成海线地区渐渐发展出的营造法式与行为,对于传统民居营造影响则是本论文探讨的重点。 传统民居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它真切地反映了每个地区的特殊性与地域辨识性。而在传统民居形体化的过程中,扮演催生角色的莫过于一手打造传统民居的匠师们。苗栗海线地区在1935年4月21日中部大地震中,民宅屋舍毁损严重,市场上对营建工作需求量极大,负责营造民宅的人亦急需增加,因此大量人力投入营造民宅工事。本文例证——李元兴,即在此情境下,未受完整的习艺训练,即投入营造工事,虽然未曾拜师学艺,但因个人学习态度佳,手路细致,主持工事之匠师从不吝于对李元兴传习手艺,因而在受地形局限的苗栗海线地区持续传统民居的营造,此后40年间渐成气候,对海线地区传统民居之营造提供了最佳写照。 本文探讨范围界定在日本占领台湾中期至光复后苗栗产业变迁,对于在地匠师之传统民居营造行为的影响与关连。透过调查李元兴匠师生平与其作品,记录其传统民居之营造行为,进而探讨产业变迁对营造行为之影响。

传统民居 产业变迁 营造行为 苗栗海线地区

李沛融

国内会议

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台北

中文

1577-1582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