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厝的建筑形式与传统特质之研究
宜兰,旧名噶玛兰,位于台湾的东北角。最先开拓宜兰这片土地的为噶玛兰人,平埔族的其中一支,在汉人来垦之前,仅噶玛兰人分布于此。伴随着汉人的移入,文化及产业都与噶玛兰人不同,这也成为兰阳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 1993年,当地的“仰山文教基金会”与旅外的企业家组成的“兰阳同协会”,基于建立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特色与保护兰阳平原景观的期望,提出“宜兰厝推广活动”的计划,其目的为了提醒宦兰居民与当地拥有建筑专业能力的建筑相关人士,关注兰阳平原的景观与建筑,此活动的提出,也受到全球学界与文化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宜兰的建筑风格,应伴随着当地文化,历史演进与自然环境的混合过程,其形式也因自然材料、气候、土地、农业上的限制或是已建立的传统而形成,本文将针对何谓“宣兰厝”以及设计手法,分析具有宜兰特质的建筑相关传统因子与形式特质,归纳整理出属于宜兰在地化的元素,并反应宜兰的在地特色。
宜兰厝 传统因子 建筑形式
张惠君 阎亚宁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建筑研究所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建筑系
国内会议
台北
中文
1688-1693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