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3个月灾区特殊人群的营养状况

目的:收集和评估四川和甘肃四个区县灾区居民的营养健康信息,发现灾区特殊人群(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孕妇乳母)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灾区应急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 ,分别收集四川和甘肃四个严重灾区五个特殊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评价其营养状况。结果:3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严重,生长迟缓率为14%,贫血患病率达40%,均明显高于同类农村婴幼儿的平均营养不良患病率;婴幼儿两周内上呼吸道疾病、腹泻惠病率分别高达40.4%和30.2%。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率和贫血患病率也较高,其中低体重率为14.0%,生长迟缓率为15.0%,贫血患病率达40.0%。孕妇与乳母贫血状况比较严重,分别为54.0%和24.0%,而且钙缺乏、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缺乏比较普遍。地震发生3个月后,在本次调查的特殊人群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舌炎、口角炎、牙龈出血及腿抽筋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症状。结论:震后的灾区,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的膳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肉类、蛋类和奶类的消费相对不足,食物种类单一和膳食结构极不合理,这些是导致灾区这些人群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说明这些特殊人群应该是营养改善的重点。

地震灾区 特殊人群 营养状况 营养改善

赵丽云 荫士安 于冬梅 黄建 赵显峰 李建文 杜文雯 于文涛 苏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100050

国内会议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

南京

中文

222-227

2010-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