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建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关于“仁”的学说。在儒家看来,“仁”的本质规定性就是“爱人”。而其中的“爱人”,就是指爱一切人。因为儒家在别的场合明确说过要“泛爱众”。其中的“泛”和“众”两字就揭示了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无论是“大人”、“庶人”、“国人”还是“野人”乃至于“万物”等,都属于爱的对象,都要以人道的方式相对待。比如孟子就在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命题。这种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仁爱学说,虽然从亲亲关系开始,却又超出了亲亲关系,扩展到人类以至自然万物。《周礼·大司徒》“仁者,仁爱之及物也”、董仲舒“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扬雄“周爱天下之物,无有偏私,故谓之仁”、韩愈“博爱之谓仁”、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及戴震“仁者,生生之德也。

刁生虎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2008·国际儒学论坛

北京

中文

50-52

2008-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