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在二十世纪马来西亚的历史作用
01.以本文一有限的论文篇幅,仅能“略说”儒家仁爱思想在二十世纪马来西亚的历史作用为“1898-1945:陈嘉庚与华侨时期的儒家”、“1946-1956:陈祯禄与过渡时期的儒家”及“1957-1996:沈慕羽与华人时期的儒家”三大时期之事。严格说来,本世纪儒家仁爱思想在马来西亚的作用,有三大特色与形式可言:(一)主要为孟子式之仁爱思想、(二)此仁爱或对他人之关爱思想,表现为对华人在“华侨”与“华人”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危亡”之危机,而有“保种”或民族主义之趋向与心思、(三)此“挽救民族危亡”之形式,先后在“华侨”与“华人”时期表现为“保国救亡”与“保教救亡”的全民族、全社会之运动。言下之意,儒家仁爱思想在过去二十世纪的马来西亚不但未曾缺席,而且还是今天我们理解华人社会与马来西亚的宏观依据与视野所在,此值得读者与世人加以留意。
儒家 仁爱思想 救亡 二十世纪 马来西亚 陈嘉庚 陈祯禄 沈慕羽
郑文泉
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56-365
2008-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