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淮河流域一次典型的区域暴雨分析

利用现有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常规、新型探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从天气学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等方面入手,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特点、成因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初步得出:(1)本次暴雨过程属于比较典型的”拐脖子”高压型,是在500hpa低槽和700hpa与850hpa低涡配合下产生的.高压坝的阻挡作用,使得降水系统东移缓慢,从而造成淮河流域区域暴雨的产生.(2)从雷达回波图的形态上表现为一种积层混合型降水回波,具有在稳定降水的同时又具有对流性降水的特点,强降水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自动站资料,可以清楚了解地面辐合线的移动情况,对于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很好的指导参考作用.(3)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此次区域暴雨分别有两支水汽输送带,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的中下层,水汽通量散度最大值出现在700hpa附近.高层辐散(300hpa附近)低层辐合(850hpa附近),最大上升运动中心出现在400hpa附近.对流层高层(300hpa)的强辐散所形成的抽吸作用对这次淮河流域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触发和增幅作用.暴雨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和深厚层中有上升运动的区域.高层辐散和中低层辐合相叠置,有利于产生强的正涡度柱,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降水的加强.(4)云图上呈现较为典型的”逗点”云系特征,700hpa低压中心和涡旋云系近似重合.(5)在这次暴雨产生的过程中,在速度图上出现了有与低空急流相关的牛眼结构特征,零速度线呈”S”型弯曲,暖平流特征明显.

区域暴雨 环流背景 云图 雷达图特征 物理量诊断

陈邦怀 韩枫 李良武 洪敏

安徽宿州市气象台,2340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9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