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来宾市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6.1”来宾市特大暴雨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6月1日00时至11时,在这12个小时内,来宾站累积雨量达408.7毫米,占该站过程降水的92.3%,也突破了该站1956年以来的日降水极值.为抓出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主要影响系统及了解相关物理量变化特征,为今后做此类降水预报提供依据,本文从多系统相互作用、相关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该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一、导致来宾市特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500hPa南支波动及850hPa低涡移动缓慢或停滞,低空西南风急流维持并加强,不断向强降水区提供充足暖湿气流,地面静止锋移动缓慢引导冷空气南下,锋面的抬升作用持久,这些系统共同作用使得强降水的发生成为现实.二、导致来宾市特大暴雨的间接原因是:高纬度地区高压脊和低槽稳定少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有利背景场、且位于110~115°E,25~35°N的高压脊稳定少动,阻挡了南支波动的东移,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迫使有利扰动在广西境内长时间停留.三、导致连续性强降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利降水的系统长时间停留在一个位置,造成降水不断降落在同一区域.四、31日18时至1日00时正相对涡度中心强度加强移动速度减慢,强降水一般发生在正相对涡度中心的右前方的较小正相对涡度区,来宾市正好处于该位置;但正相对涡度较大的区域基本无强降水发生.五、强降水的发生一般出现在负散度中心东南侧的弱负散度区,辐合最强区域并不一定是降水最强的区域,而当某一区域正散度中心出现时,该区域的强降水结束.六、强降水期间低层垂直速度变化不大,主要变化发生在中上层,强降水开始时上升运动较强,强降水接近结束时,上升运动减弱.本次研究得出的只是较为初步的结论,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大、中、小多尺度多种系统是怎么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的反馈机制是怎样的,地形是否在此次过程中起显著作用等还没有进行分析解释;另外,选用资料时空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研究中小尺度系统的需要等.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通过利用更时空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更先进的研究手段来解决.
特大暴雨 低涡维持 多系统相互作用 强降水过程
黄荣成
广西气象台,广西南宁,53002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9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