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雷电灾害事件的闪电、雷达、自动站综合监测信息分析

利用雷电监测预警网、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降水同步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大面积致灾雷电、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致灾雷电结构以负地闪为主、闪电出现频率最大频次712次/h、闪电放电轨迹分布特征呈西北-东南分布,由北向南移动,闪电出现频率最大时,每小时最大降水量大于100mm/h,闪电出现频率与降水强度同步.本次致灾雷电、暴雨天气是两个不同时段β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其雷达回波结构及物理量有明显差异,06-07时,雷达回波强度平均50dBZ,主回波结构紧密,云高大于10.5km,低层有较强的辐合区,平均每小时液态水含量25kg/m2;14-15时,雷达回波强度平均55dBZ,主回波有多个对流单体构成,结构比较松散,云高大于12.8km,径向速度有明显的东西向切变,云体内存在强烈的涡旋上升运动,平均每小时液态水含量比上午明显偏大,为30kg/m2;VAD底层偏东风.该致灾雷电、暴雨主要天气背景是典型的前倾槽,850hPa高空槽比500hPa落后近2个纬距左右,底层垂直风切变大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生成,地面气压的鞍型场分布也有利于锋生.

致灾雷电 暴雨天气 闪电放电 轨迹分布 自动站 综合监测信息

陈连友

秦皇岛市气象局,秦皇岛,0660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6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