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冬季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大雾天气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1月16日-19日华北、黄淮和长江下游地区,秦皇岛区域的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以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大雾天气发生时,亚欧大陆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天气形势比较稳定.华北大部地区位于高压的后部,近地面层风速较小,不足以破坏大雾形成的温湿条件,低层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为大雾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秦皇岛区域19日的大气层结稳定,低层有深厚的逆温层,当南方暖湿空气平流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上时冷却而形成雾,因而这次秦皇岛大雾天气属于典型的平流雾.这种高低空形式形势的稳定维持,造成了这次华北、黄淮和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另外,卫星做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工具,它的观测范围大,从卫星影像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大雾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区域.大雾发生时的物理量分析也证明层结稳定、南方的暖湿平流是大雾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探讨19日发生在秦皇岛的是一次典型的大雾天气模型,在18日预报19日大雾的可预报性是比较高的,为今后的类似大雾天气提供预报参考.
大雾天气 温湿条件 大气层结特征 环流形势 沙氏指数
郭鸿鸣 王风谦 杨宗记 邢进
秦皇岛市气象局,066000 民航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预报室,830016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7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