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低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利用NCEP1°×1°间隔6小时的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雨量加密观测等资料,首先分析了2007年初夏发生在保定地区的一次低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然后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的湿位涡值,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利用这些物理量从动力、热力学方面对河北暴雨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暴雨前期,贝加尔湖两侧两个冷涡中心相伴而生,这种冷空气的前期大量堆积为其下游地区24-48小时的较强降水奠定了基础.贝加尔湖南下的干冷空气随高空500hPa低涡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和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保定西部山区和中南部相遇,短时暴雨产生;此次短时暴雨发生在高空200hPa急流轴的左后侧以及高空200hPa深槽的前部,高空冷平流明显;同时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入口区的左侧,风速辐合切变最大处,气旋性环流的东南象限.低空急流携大量水汽向河北中部输送,低压环流东南部和低空急流左侧使水汽辐合抬升,与高空急流左侧的冷空气作用,形成了较强降水;高位涡正异常中心和500hPa低涡的移动及位置一致.对流层高层正压位涡的大值区的加强和维持,使得中低空低涡系统得以加强和维持.强暴雨出现在负位涡异常中心附近.湿位涡高低空”正负异常区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的形成不但靠高空正位涡还需要低空负位涡的配合,高层的正位涡区有利于中低层气旋或低涡的发展,低层的负位涡区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低涡暴雨 湿位涡 副热带高压 低空急流 环流背景 天气-动力学诊断

马鸿青 张会

保定市气象局,0710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7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