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2009年8月27日下午,石家庄、衡水、邢台发生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出现范围较广的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共造成石家庄地区的灵寿、正定、栾城、赵县、辛集5个观测站和邢台地区宁晋1个观测站的冰雹天气;石家庄、邢台东北部、衡水西部共14个观测站的风力达到8级,造成严重的暴风雨和冰雹灾害.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在我省中北部上空有一高空锋区,在我省北部有高空温度槽,低层850Hpa在中南部地区有一温度脊,温度槽后有西北气流将高空冷空气向南部输送,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条件.与高空锋区相伴,地面上我省西北部到山西有一锋面,此锋面为强对流的发展提供触发条件.通过卫星水汽图像的分析,可以追踪高空冷空气的动向.下午16时,高空冷空气移动到我省中部,形成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条件.同时地面复合线移动到我省中部保定、石家庄交界地带,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触发条件.雷达图像上,在14:54在曲阳、定州的南部有一弱的窄带回波出现,对应地面有复合线,其后部有块状回波发展、移动,说明地面有好的动力触发条件,同时也说明地面高湿,存在触发强对流的潜势.随着高空冷空气的向东南方向移动,主体回波和弱窄带回波距离逐渐减小,说明高空冷空气和地面复合线逐渐重合.当高空冷空气移到地面复合线上方时,强对流发展的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和水汽条件同时满足,强天气开始迅速发展.结果表明:(1)高空的不稳定条件是逐步建立的,在没有探空资料的情况下通过监测卫星水汽图像判断高层冷空气的动向.(2)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的发生起到触发作用.(3)平时值班中需要重视雷达图上的弱回波区.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 不稳定性 地面辐合线 触发机制 天气成因

张延宾

河北省气象台,050021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5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