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16”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中南部2009年7月16日下午的一次冰雹、雷雨大风、强降水等灾害性强对流天气成因,并探讨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思路.结果表明:尽管这次强对流天气种类多,影响范围大,灾害重,但是可以提前预知和防范.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和有利的物理机制下.高空阻塞形势和横槽转竖并加强以及地面低压冷暖锋是主要的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地面低压中冷锋和暖锋交界附近,发生在高空横槽转竖加强的过程中,当冷空气完全进入后强对流天气结束.K指数高值区和大气层结中温、湿、风状况的垂直结构变化等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大气不稳定条件.湿度锋、水汽通量散度和低空急流等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水汽辐合条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强上升运动中心区域.中尺度对流云系统发生发展区域与能量锋、湿度锋、温度锋较强区域和上升运动、水汽辐合中心区域一致.从强对流天气酝酿到发生,伴随着横槽转竖、温度锋、湿度锋和能量锋同时由东西向转变为东北-西南向的过程.欧洲和T639等数值预报产品为提前关注、预报、预警这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这次冰雹云回波区别于普通单体的强度特征是强度强、面积大、高度高等特点,并出现钩状、悬垂、回波墙、三体散射回波假象等结构特征.冰雹云回波的速度场特征同其它强回波一样具备低层逆风区等辐合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冰雹提前预警的重要依据.低层逆风区和风向、风速辐合带、速度模糊是形成弓形等强回波带的重要机制.弓形强回波顶点附近是发生飑线雷雨大风和强降水的关键区域.低层逆风区、辐合带、速度模糊、弓形强回波带等尤其是弓形回波顶点的生成、发展和移动等变化可以作为飑线雷雨大风提前预警的重要判据.
强对流 横槽转竖锋 低空急流 物理机制 雷达回波 天气成因
赵玲 李树岭
绥化市气象局,黑龙江绥化,15200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0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