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相关资料及监测公报、吉林省气温、降水资料等,通过相关、EOF、距平分析方法和东北冷涡定义等,对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天数、类型等异常及其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偏多,为典型冷涡活动多年.偏多期集中在6、7月,8月冷涡活动偏少;夏季东北冷涡活动类型均为中涡、北涡,季内无南涡活动;(2)6、7月份环流距平分布有所不同,6月冷涡活动异常偏多与中高纬度的鄂海阻高、乌拉尔山阻高及阿留申低压异常持续有关,是高、低层间相配合的深厚系统的作用.7月乌拉尔山阻高及鄂霍地茨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减弱或转为负距平,且其风场、水汽输送及西风急流分布也有差异;(3)EOF分解分析表明2009年6月东北冷涡活动区及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区表现为显著的北正南负的分布型式外,还表现为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东南西北向的正、负分布型,亦表明东北地区除具有较一致的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偏多的特征外,还有东南部与中北部相反的分布特征:(4)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场的异常相配合是导致东北地区中北部黑龙江省、吉林省与南部的辽宁省6、7月份气候异常不同及6月冷涡异常偏多、气温偏低而降水偏多,7月冷涡异常偏多、气温偏低但降水较少等的重要影响因子.

东北冷涡 阻塞高压 西风急流 异常特征 大气环流

沈柏竹 孙力 廉毅 苏丽欣 李尚锋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7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