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连初冬一次罕见辐射平流雾天气过程分析

利本文利用大连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持续性大雾过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天气维持时间长,能见度≤1Km的时间共持续36个小时,大雾发生期间,地面风向维持在260o~330o度之间,风速在0~5m·s-1之间,地面温度值在-3℃~5℃之间,平均温度1.1℃;露点在-3℃至4℃之间,平均露点0.3℃;温度露点差在0℃至3℃之间,平均温度露点差是0.8℃;相对湿度在80%~99%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为94.3%.本次持续性雾过程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中纬度地区盛行偏西的干暖气流,阻挡了从贝加尔湖不断东南下的冷空气进一步南侵.0922号台风的生成和西行北上阻止了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使得大连地区上空的高压脊得以长时间的维持,有利于大雾的生成、维持和发展.探空资料的温湿廓线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边界层内出现一层逆温和多层逆温,由此可判定本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边界层内近地层的逆温和充沛的水汽条件对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场结构分析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本次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作用,表明本次大雾具有辐射雾的特征;低层持续的弱暖平流输入,有利于近地层逆温的建立和维持,表明本次大雾过程具有平流雾的特征.动力场结构分析表明: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和维持时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水汽条件分析表明:增湿和冷却使此次大雾过程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在大雾过程的前期,存在弱的水汽辐合,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水汽辐散.

辐射平流雾 逆温层 辐射强迫 动力结构 大连市 天气过程分

王爽 张宏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民航大连空管站,大连,116033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8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