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冷锋过境后的海风三维结构数值模拟
2006年8月21日早晨,一次冷锋过程影响山东,冷锋过境后,青岛沿海在中午前后依然出现了海风.为分析本次海风的发生过程及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山东省123个地面自动站资料、青岛地区三十多个内陆及沿海、海岛观测站以及奥帆赛场3个浮标站资料,对2006年8月21日一次海风个例进行了观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对本次海风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1)在较强的偏北离岸风背景下,当内陆气温高于海面气温2℃左右时,海风即可发生.(2)海风首先在海岸线附近的海上开始,随着内陆的升温,海风边发展边向内陆地区推进,并向离岸方向有所拓展.海风低层环流很浅,主要位于500m以下的高度范围内.受较强的偏北风影响,海风向内陆推进的距离很短.(3)偏北风经过渤海冷下垫面的影响,向山东内陆地区输送冷平流,不利于海风的维持,因此,东南沿海的海风在17时前后便很快减弱消亡.(4)海风开始时,在高空约1500~2500m高度处同时有反环流出现,但直到傍晚前后,海风的垂直环流圈才发展得比较清晰,其高度也更接近地面,在1000m以下.(5)海风消亡后,高层的垂直环流圈及反环流维持3小时左右才逐渐消亡.
海风 冷锋过境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三维结构 山东地区
盛春岩 史茜 高守亭 郭俊建
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31 山东省气象台,济南,25003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2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