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发生在泰安境内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发现:本次强降水分为两个降水时段,第一时段是17日08-20时,属于稳定型大雨.在此时段θse500-θse850>0,K<35℃,SI>0℃,θse500由08时的341oK增加到20时的343oK,θse850由08时的335oK增加到20时的340oK,在此时段内,泰安出现了大到暴雨过程,第二时段是17日20时-18日08时,随着K指数的增大,大气不稳定性的增加,降水强度也随之增加,1小时超过20mm的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7日20至18日00时,且伴有雷暴和短时大风.θse850高值区(>337°K)及其变化对暴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880gpm线附近,低层无急流出现,850hPa上西南风和东南风在鲁中形成的暖式切变为水汽的辐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倒槽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产生的条件;云图分析发现此次强降水是在带状的高空槽云带中不断有对流云团生成并长时间的维持造成.自河南北部不断有块状的对流云团沿黄河向北移动,对流云团在北上的过程中在其后部不断有小的对流云团生成,一个个对流云团连成带状先后影响鲁西南、鲁中及鲁东南地区,带状对流云团缓慢东移,其北部对流云团从17日15时30分开始到18日0时30分一直维持在泰安地区,受其影响,泰安自西向东先后出现了暴雨过程.对流云团的长时间的维持与700hPa和850hPa在鲁中地区形成的”人字形”切变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势力比较弱,暖式切变两侧的西南风和东南风势力相当,因此切变线移动缓慢导致了降水云团在鲁中地区长时间的维持,从而形成了该地区的强降水;从泰山多普勒雷达发生在泰安地区的大暴雨属于层状云和积云的混合性降水,在大片层状云降水区中,有少量对流云团,大多数回波强度为20dBz-30dBz,最强回波强度45dBz,有副热带高压边缘高空槽带状云系产生的降水,也存在云系中的对流单体造成的对流性降水.此回波强度变化不大,移动缓慢,从17日15时开始到18日23时,混合性降水回波在泰安地区维持时间长达8小时之久,造成了该地区的强降水特殊的山地对这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值预报出现偏差导致了由于过分依赖数值预报出现暴雨漏报.

区域性大暴雨 θse K指数 对流云团 山地地形 数值预报产品

张杰 贾汉奎 徐学义 王德众 王玉荣

泰安市气象局,山东泰安,2710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7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