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初春两次暖湿气流暴雪的对比分析
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1日和17日发生在山东半岛2次暖湿气流影响的暴雪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由于气旋的发展东移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两次暴雪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和差异,相似之处为在贝湖东南都存在冷高压,500hPa高空的西南急流向北到达30oN附近,850hPa都有低涡,地面都有气旋活动,山东半岛位于旋的东到北部方向;两者的差异:气旋生成的源地、气旋的移动路径和强度不同,3月1日是黄淮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度较强,3月17日是黄河气旋向东南方向移动,强度较弱;贝湖高压脊的强度和走向不同,3月1日高压脊呈南北走向,强度较弱,3月17日高压脊呈东北~西南走向,脊前有东亚槽活动;山东半岛离气旋中心的半径不同,这与气旋本身强度有关.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映了暴雪回波PPI强度在30~40dBz;红外的卫星云图可以清晰地分析出造成暴雪的涡旋或带状云系,这些云系云顶温度低的区域与雷达回波的暴雪回波相对应.暴雪发生时的水汽条件:两次暴雪发生时的水汽在空间上比较深厚,江淮气旋影响时大于90%的相对湿度向上伸到500hhPa,黄河气旋影响时大于90%的相对湿度向上伸到700hhPa;两次暴雪在山东半岛都有较强的水汽辐合,在山东半岛南侧有水汽通量中心,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山东半岛并在这里产生水汽辐合,为暴雪的发生提供有力的水汽.两次暴雪发生时均存在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区,江淮气旋的上升运动向上到达300hPa,黄河气旋向上到达450hPa,但两类气旋的上升运动中心均在800~600hPa;两次暴雪850hPa在山东半岛都有散度辐合区,500hPa都有散度辐散区,江淮气旋的500hPa散度辐散比黄河气旋的弱,其强辐散在300hPa附近;2次暴雪过程850hPa的θse高能舌从山东半岛南部伸向山东半岛东部,为暴雪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热力条件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山东半岛 初春暴雪 对比分析 地面气旋 暖湿气流
周淑玲 闫淑莲 吴增茂
山东省威海市气象局,威海,264200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青岛,26600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1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