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1998年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通过对1998年高原低涡移出与未移出青藏高原的情况分析,利用Micaps历史天气图、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资料、美国NCE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1o×1o的再分析资料,对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2个高原低涡活动过程进行低涡强度、厚度、降水特征、风的对称性、垂直运动特征等对比分析,涡柱的斜压性、位涡的诊断分析,与温度、涡度纬向垂直剖面分析,得出了移出与未移出高原低涡在低涡结构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是:1、移出高原的低涡涡区范围大、低涡强、低涡环流在高原上移动时在增强,低涡较深厚,可从600hPa伸展到400hPa,厚度有3000米左右,低涡呈圆形,低涡随高度增高向北北西倾,降水区在明显扩大,呈环状分布.未移出高原的低涡低涡涡区范围小、低涡弱、在高原上移动时低涡环流在减弱,500hPa风速在明显减弱,低涡较浅薄,从600hPa伸展到500hPa,厚度为1500米左右,低涡呈椭圆形,低涡随高度增高由向西南倾转为向东北倾,降水区在低涡的南、西南方.2、移出高原的低涡500hPa低涡区风场分布成轴对称,低涡区内绝大部分为上升运动区,并且强度在加强,区域扩大,上升运动强度随高度升高而加强;未移出高原的低涡涡区内500hPa风场不对称,涡区内上升运动在减弱,上升运动区在缩小,上升运动强度由随高度升高加强而转为随高度升高减弱.3、移出高原的低涡500hPa低涡中心处在暖区内,涡柱内钭压性强,500hPa层为最强;未移出高原的低涡500低涡中心处在冷舌中,涡柱内钭压性不如移出高原低涡的强,在500hPa上比移出高原低涡的小100-60%.4、500hPa上,移出高原的低涡涡区内位涡比未移出高原的低涡的大;低涡区域内位涡大值区域和大值中心移出高原的低涡在东扩,未移出高原的低涡在西缩.垂直分布上,移出高原低涡在涡区上空100hPa上有高位涡中心在东移,而未移出高原低涡的在西退;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500hPa有高位涡在向东北向上输送的气旋式倾斜向上高PV平流,未移出高原低涡的由有高位涡在向东北向上输送转为无较高位涡、有次高位涡在向东南向下输送的反气旋式倾斜向下次较高PV平流.5、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暖区”、上层‘负涡度、冷区”,未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冷区”、中层‘负涡度、弱暖区”、上层‘正涡度、冷区”.这些结果丰富了高原低涡东移的认识,为高原低涡洪涝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低涡 移出高原 结构特征

郁淑华 高文良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5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