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关于中国气象经济发展路径的阶段性思考

国际上,”气象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热点经济现象萌动现身于二十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因而人们对气象条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总需求的牵动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精细化的迫切要求,各种类型和性质的气象服务近些年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气象部门在按照各行各业的各种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努力过程,不仅促进了气象服务新领域的拓展,而且促进了自身服务能力向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提升.目前,在气象经济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其运作方式已大致形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如新西兰.第二种是国家气象部门既搞公益服务又搞商业化服务,同时也允许私人公司从事商业化服务,公私气象公司之间展开竞争,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第三种是”公私分明”的气象服务体制,即国家气象局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普通气象信息服务,而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则专门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两者之间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如美、日等国.我国的气象经济是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在历经20余年,加入WTO也已数年后的今天,国内气象部门依然缺乏必要的能对外部巨大压力及时做出反应的灵敏度.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足够的能力成长体系.造成如此困窘局面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国有气象管理部门至今在发展我国气象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是”刻意朦胧”.在已经到来的以”WTO”为大幕的世界性竞争中,垄断即便难以从内部解决也必然会从外部被打破.抚脉”气象经济的国际性走势”,客观总结国际上现有的”几种范式的比较”所获的启示,特别是理性剖析”中国气象界的迟滞与彷徨”招致的现实困窘给我们的警示,我们认为: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宜为--近期:”公益为主,兼营商业化”的澳大利亚模式;远期:”公私有别”的”准美国模式”.

气象经济 国际走势 路径选择

陈继华 徐文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4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