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GIS技术的内蒙古兴安盟春玉米种植气候区划

玉米作为内蒙古重要商品粮之一,即是兴安盟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来源.2008年,兴安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4万h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2%,且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总产量达到159万t,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4%.长期以来,受传统种植结构影响,全盟各地都有玉米种植,各地区玉米产量和质量差异很大.由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贯穿兴安盟境内,地形由西北部的1700m向东南阶梯状下降到100m左右,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山地占兴安盟总面积的60%,丘陵占21%,平原只占19%,因此地区间差异最大的是热量资源的分布.受热量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有的地区适宜种植玉米,而有的地区不适宜种植玉米.本文利用内蒙古兴安盟8个气象观测站及相邻地区内蒙古通辽市6个站、海拉尔市4个站以及相邻省份吉林省白城市4个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4个站共计26个气象观测站资料,1971-2000年标准气候统计资料,建立了兴安盟玉米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回归模型,确定了兴安盟地区玉米种植综合气候区划指标,并在GIS平台下将兴安盟玉米种植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了趋利避害的建议.分区结果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降低玉米产量风险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区划因子模型 气候区划指标 地理信息系统 春玉米

唐红艳 牛宝亮

内蒙古兴安盟气象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4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