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宿州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管理对策

2008年,宿州建城区面积46km2,是建国之初的38.3倍;城区面积的扩展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6.4倍;城区人口40.64万人,是建国之初的18.9倍,为改革开放初期的2.8倍.近20多年来,城区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3.3倍.采用宿州1953~2009年5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宿州逐月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10℃和≥35℃的日数、暴雨及大风日数的气候平均值和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宿州57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32℃/10a的趋势增温变暖,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1994年是宿州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拐点;从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及其10年和30年滑动平均分析来看,升高态势极为明显,增温倾向率为0.52℃/10a,其次为春季(0.41℃/10a)、秋季(0.31℃/10a),夏季变化趋势不显著.≤10℃的极端最低温度趋于减少,20世纪50~60年代出现最多,平均每年7天以上;70年代下降为2.7天,80~90年代再降为1.3天,而最近的12个冬天只在2008年12月22日出现1次.≥35℃的高温日数历年平均13天,比周边县级城市多2~3天;历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37.9℃,比周边县级城市偏高0.3~0.4℃;>40℃的极端最高气温共出现5次,其中3次出现在1988年以后.历年平均暴雨日数2.9天,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8月,7月最多为1.2天;暴雨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的11天,最少的是1973和1975年,全年没有出现暴雨,近10多年来暴雨日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1日最大暴雨量221.6mm,出现在2005年7月8日;1小时最大暴雨量95.2mm,出现在2009年9月25日;≥100mm的大暴雨日数,在最近的40年中持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0~2009年的10年中,大暴雨日数平均每年达到了0.9天,是2000年前30年平均值的3倍.大风日数最多的20世纪60年代,平均每年出现18.2天,70~90年代依次减少为3.2天、1.7天和0.9天,最近的9年平均只有0.7天;大风出现最多的月份,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大多出现在4月份,而70年代之后出现较多的则是最热的7月或6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除了气象部门准确、及时地发布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外,更要在日常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提高城市的应急能力等各个环节做好防灾减灾准备,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预见性,建设安全防灾减灾体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气候变化 安徽宿州 防灾减灾体系 城市规划

戚尚恩 王东 陈邦怀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宿州,2340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0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