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观测影响研究
以合肥、肥西和肥东3个气象站点为基准点,利用覆盖合肥的MSS、TM和ET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近30年来合肥观测场1km、2.5km、4km以及合肥市区20k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信息.对比分析了1970-2008年合肥站与肥西、肥东站的年平均、最高和最低3项气温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建立了合肥观测场LUCC与气温的回归模型并作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合肥建成面积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气象观测场”进城”而先后进行搬迁的现象.1979和2004两年合肥观测场搬迁至郊区,城郊气温温差明显变小.1979-2003年期间,合肥观测场由于受到城市扩张影响显著,合肥站3项气温的增温速率均明显大于肥西和肥东站3项气温增温速率,合肥相对于肥西、肥东的热岛增温速率较大,且温差也较大.不同缓冲区LUCC与气温的回归模型表明,合肥观测场1km、2.5km的缓冲区LUCC对3项气温变化影响均不显著.类似地,4km缓冲区LUCC对最高气温变化的影响也不显著,而对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则有显著影响.具体地,建成面积的增加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有正贡献;而农田、植被、水体的增加却对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存在贡献.
土地利用 热岛效应 遥感技术 气温 观测环境 合肥地区
杨元建 荀尚培 张爱民 张宏群 石涛 唐为安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230031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230031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230036 安徽省气候中心,合肥,23003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2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