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北京局地暴雨过程天气分析
2009年7月13日,北京城区出现了局地强降水过程,造成北京西部、南部地区大面积环路积水堵塞,城市交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对北京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流性不稳定指数、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整个过程的回顾、VDRAS系统对此次过程的反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此次暴雨具有如下特点:范围小,局地性强;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通过对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从925hPa往中高层至500hPa均盛行偏南气流,有助于来自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至北京.925hPa相对湿度高达94%,低层高湿,表明低层具备了暴雨启动所需的水汽条件.另一方面,850hPa及以上层次水汽条件不太好,相对湿度仅在50%左右,说明北京湿度层浅薄,不利于区域性暴雨的产生.地面气压场自7月13日凌晨起一直处于低压辐合中有利于对流的形成发展.前期高温高湿天气所积蓄的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导致强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根据08时和14时的探空,k指数、SI指数、CAPE等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对流的触发.而北京当天全市轻雾,东部、南部的局部地区最低能见度只有500米上下.上午11点,北京城区最低能见度不足1公里,空气相对湿度近90%,水汽逼近饱和.通过城区降水期间对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低层由暖平流转为冷平流,高层由冷平流转为暖平流预示着降水的结束.而利用VDRAS系统对本次过程的反演资料,可以得出:对流单体中上升气流越强,雨量越大.同时底层上升气流,中层下沉气流,高层上升气流,符合下层辐合,上层辐散的规律,有利于对流的加强,从而造成玉泉营16:00-17:00的强降水.
局地暴雨 不稳定条件 冷暖平流
耿建军 王令 卞素芬 丁青兰 焦热光 翟亮 雷蕾 王国荣
北京市气象台,北京,1008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1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