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苏州强对流天气的分析

本文选择了两个强对流天气个例,即:2003年”8.28”与2005年”7.30”,结合本人几十年雷达观测经验,利用数值预报、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以及卫星云图来分析大气中存在不稳定能量对当地的影响;激烈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大尺度天气系统叠加的结果.依靠天气雷达对局地性雷雨天气(东南部、西南部)和移动性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西北向)的回波演变规律的资料来分析:1.它们的雷达回波共同性:(1)初始形成阶段出现另散、孤立的单体回波强度弱(基本反射率).(2)发展旺盛阶段回波强度强70dBz以上(基本反射率),高度在17-18公里以上.2.它们的雷达回波异同性:(1)局地性雷雨天气的雷达回波单个强单体回波的强度在45-70dBz以上,水平尺度是30公里左右,移动方向为少动,生命史约为一小时.(2)移动性冰雹、雷雨大风天气的雷达回波先呈”V”型带状,后又出现了”弓形”带状.水平范围大约在二三百公里,移动方向为东移南压,生命史约为1小时之多.回波的高度很高,回波的强中心位置在高层8公里处有52dBz,在对流层顶18公里处还有40dBz,有利于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3.叙述了苏州强对流天气的源地及移动路径.4.地形对雷达回波的影响.(1)越过长江的雷达回波对苏州地区影响.(2)太湖、金鸡湖、阳澄湖局地产生的雷达回波,水面相对陆地而言,白天是个冷源,夜间是个热源,从而加强雷达回波的变化.

强对流天气 发生机制 雷达回波

沈春林

苏州市气象局,215021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8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