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灌浆期气象条件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使用宿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近16a观测的当年当地的小麦大田生产当家品种资料,资料年代较长,代表性强,结果可信度高.对小麦大田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研究显示:测定地段小麦平均开花日期4月27日,第一次测定千粒重平均日期为5月7日,最后一次测定日期平均为6月1日;灌浆日数最短的31d、最长的44d,平均35.7d.小麦千粒重随灌浆时间的增长曲线为一抛物线,其灌浆时间并非越长越好,灌浆日数在34~38天时,对千粒重贡献最大,8a中出现1次千粒重低于39g的年份;灌浆日数小于34d、大于40d对小麦灌浆不利,千粒重均偏小.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对千粒重的贡献为正相关关系,每增加1℃,千粒重增加0.27~0.51g,但都存在一个适宜范围,平均最高气温为25.5~27.5℃;平均气温为20~21.5℃,其范围较窄,温度上限与文献”4”的研究有一定的出入,在淮北冬麦区是否还可以再宽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小麦千粒重与日较差呈抛物线关系,灌浆期平均气温日较差在8.5~11.4℃之间时最为适宜.千粒重的大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每增加10mm,小麦千粒重减少0.15g.千粒重与蒸发量为正相关关系,其贡献率为0.37g/10mm;蒸发量低于130mm时,有60%的年份千粒重偏小.千粒重与日照时数呈正的线性相关,其贡献率为0.22g/10h.千粒重与空气相对湿度为一抛物线型曲线,最适宜小麦灌浆的空气湿度为60~74%,空气相对湿度小于59%或大于75%时,千粒重均偏小.在淮北冬麦区,小麦灌浆期间0~5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平均在70%左右时最为适宜(与文献”5”的研究基本一致),平均千粒重43.12g;土壤相对湿度大于80%时,千粒重比适宜状态下减少9.0%.小麦千粒重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小麦灌浆期间的气象因素,而且和小麦整个生育期间的栽培条件都有密切关系,只有在前期打下良好基础,后期提高粒重才有保证.因此必须从小麦生育期的各项栽培措施人手,优化栽培技术,培育壮苗及健壮的个体,才能充分利用后期的光温水条件,提高小麦千粒重.

冬小麦 千粒重 灌浆期 气象条件

戚尚恩 王东 李德 孙有丰

安徽省宿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安徽宿州,234000 宿州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安徽宿州,234000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9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