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南京地区雾水化学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分析

2007年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观测场观测点进行雾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化学组分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本文利用2007年12月18日至21日南京市连续4次雾过程的雾水样本资料,收集到雾水样品14份,结合同期雾滴谱仪观测的雾的微物理结构、系留气球探测的边界层资料及WPS-1000XP型宽范围粒谱仪观测到气溶胶物理量资料等,分析了雾水的pH值和化学成分在在雾发展过程中随环境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结果发现:环境要素影响污染物的来源,造成酸碱成分比重的变化,进而影响雾水的pH和pAi值;四次雾过程雾水的平均pH值为5.46,其中pH<5.6(酸雨标准)的样本数占总数57.1%,均处于第三次雾过程,因为第三次雾过程在西南风作用下酸性成分增加、碱性成分减少,影响雾水成分的污染物来源,与另外3次雾过程有较大差异,其他三次为非酸性雾.四次雾过程雾水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43-1400μS·cm-1,平均值771.5μS·cm-1.根据电导率与溶液中总离子浓度相关关系,可判断出观测期间的四次雾过程中总离子浓度水平较高,说明该地污染较严重.而21日中午采集到的平流辐射雾雾水pH值为6.04,电导率为1970μS·cm-1;说明平流辐射雾中含有污染物离子浓度更大,所造成的污染更严重.通过对Mg2+与Na+、Cl-与Na+离子间相关关系分析,其比值均大于海水中的情况,表明四次雾过程采集到雾水样本中Mg2+损失不显著,大量Mg2+、Cl-主要来源于局地污染物.从后向轨迹分析结果看出,雾的控制气团对雾的性质和雾水组分都有重要作用.结合近地面气象因子考虑,第一次雾过程来自西北方向的气团使得nssCa2+浓度较高,总离子浓度值也较高;东北方向气团携带附近工业区污染物及高速公路汽车尾气,使第二次雾过程中pH有下降趋势,总离子浓度较低;第三次雾过程受西南气团作用,因安徽农田和动物排放影响,雾爆发阶段NH4+浓度出现高值,但总体除上班高峰期采集样品离子浓度较高外,其他离子浓度总体偏低,其中酸性成分较高,pH值很低;第四次雾过程在东部海洋气团影响下,总离子浓度最高.总之,南京浦口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主要受到近距离输送的影响,远距离输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京地区 酸雾 化学特征 气象因子 污染物来源

秦彦硕 刘端阳 银燕 李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1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