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O3、SO2和NO2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本文讨论了差分吸收光谱系统(DOAS)的仪器观测控制和数据的质量控制,并利用DOAS系统对南京江北地区的污染物进行监测.结合国家标准和DOAS自身的质控特点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制定了较为可靠的观测质量控制措施,依据这些措施对数据进行剔除筛选,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可靠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到了2008年和2009年的O3、SO2和NO2的浓度年际变化特征:08年南京江北地区的O3浓度水平较高,且有春末浓度最高的特征,季节变化十分明显;09年O3浓度水平也较高,但浓度最高时间出现在6月,比08推迟了一个月.O3浓度春末夏初高值主要是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受季风影响,在春季东亚季风以偏西北风为主,受大陆污染地区高浓度O3及其前体物输送影响,以及局地光化学反应生成的O3,导致了该地春季O3高值;尽管该地夏季光化学反应强烈,但受夏季东南海洋性气流影响,O3背景浓度低,空气较清洁.两年中SO2整体浓度偏高,波动较大,冬春季浓度高于夏季,浓度变化主要与人类活动和局地的高架排放源有关.NO2浓度也较高,变化平缓,冬春季浓度高于夏季,与光化学过程、局地排放源以及降水关系密切.利用区域大气动力-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结合DavidG.Streets2001年东亚地区0.1°×0.1°排放数据对长三角地区2009年10月的一次高浓度污染过程进行了个例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式对O3和NO2的浓度模拟效果比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00和0.62469,而对SO2浓度模拟的效果较差,相关系数为0.20410.这主要是因为排放源不够准确,没有详细的计算观测点周边的排放情况.通过个例模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O3、SO2和NO2的浓度特征和风场特性,得到了该地区沿海城市因夜间由海面向内陆吹来的海风而使沿海地区较清洁,大气污染物向内陆输送并产生积累,而日出后大气层结开始不稳定,污染物扩散,并随人类活动开始污染物浓度发生变化.大气层结的稳定性和局地风场的变化是影响污染物输送的主要因素.在高压系统控制下,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强烈,并且在臭氧前体物丰富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高浓度臭氧.

大气污染 长江三角洲地区 污染物输送

王东东 朱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5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