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催化防雹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
利用大气所开发的三维全弹性冰雹云模式,选取2006年7月5日山东的一次冰雹过程作为试验个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云与实际观测基本一致,模式对该过程具有可靠的模拟能力;文中分别就不同催化时间、催化方式、催化区域、催化高度等对地面防雹效果的影响进行模拟探讨,发现催化效果的好坏对作业时机的选取十分敏感,实践中若能在雹云发展的早期进行作业,防雹效果会好得多;实际防雹作业都会持续一定时间,模拟结果显示连续催化的防雹效果比瞬时催化好,符合作业实际;对比不同催化区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看出在最大过冷水含量中心进行催化的防雹效果较好,但由于过冷水含量是动态变化的微物理量,较难确定位置,相对来讲作业高度对作业的指导意义更大;从结果看,在过冷水含量中心下方催化效果较差,在其上方1.0~1.5km催化效果较好;就催化剂量来讲,一般情况下剂量越大,防雹效果越好,但当催化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催化剂,对防雹影响就不太显著,因此有效防雹减灾的同时又能够节约费用,合适的催化剂量非常重要.对比模拟自然云和催化云,催化过程减弱了雹胚霰、冻滴向冰雹的自动转化,使得冰雹粒子数量、质量减少;而且减弱了冰雹收集过冷云水、雨水等主要过程.
冰雹云 人工催化防雹技术 数值模拟
樊明月 张佃国 华杰 王永政 张洪生
山东省人影办,25003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2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