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地基GPS遥测可降水量初步分析
自1987年Askne和Nordius推导大气湿延迟与可降水量的关系以来,利用地基GPS遥测可降水量的技术不断发展.与探空、飞机、微波辐射计等传统观测手段相比,GPS遥测可降水量成本低、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并且可以全天候观测.本文利用JICA项目(中日合作灾害研究中心项目)新津(103.82120oE,30.45855oN,429.7488m)、达州(107.50659oE,31.20751oN,313.6324m)、北碚(106.44344oE,29.84245oN,217.4292m)3站2008年~2009年的地基GPS资料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可降水量特征.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GAMIT软件,利用GPS资料解算得出对流层延迟.根据温度、气压、测站地理坐标计算出静力学延迟,求出湿延迟,进而得出可降水量.计算和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全年可降水量为11304.7mm,十分丰富.一年之中,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略低于秋季,冬季最小.可降水量月变化明显,昼夜月变化趋势则基本相同.7月是全年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UTC00Z:1676.0mm,UTC12Z:1620.3mm).可降水量白天最少的是1月(394.6mm),晚上最少的是12月(413.0mm).四川盆地全年可降水量分布较均匀,昼夜分布形势很接近,高值区和低值区可降水量相差不大.从逐日可降水量数据的均值、四分位数和极值等统计数值分布可以看出,3个站的可降水量是比较接近的,其中,达州和新津两地的可降水量数值更为接近一些.结合3站各自的纬度、海拔高度分析,可降水量没有单纯地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多,也没有单纯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大气环流虽然是可降水量的主要因子,但仅凭其中任一因子并不能单独作用于可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
地基GPS 可降水量 四川盆地
王维佳 赵兴炳 周嵬
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都,610072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北京,10008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
2010-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