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山-诸广山成矿带晚中生代以来的中基性岩脉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通过对桃山-诸广山成矿带晚中生代以来的中基性岩脉进行了野外产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等方面的系统对比研究,发现桃山地区以北东向煌斑岩为主,诸广山和贵东地区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辉绿岩为主;中基性岩脉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指示出岩脉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中基性岩脉可分为六个成岩期次,铀成矿相应地分为五个成矿期次.交点型铀矿床产生在硅化带交切辉绿岩处,矿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硅化带和辉绿岩脉的规模以及二者的交接方式.铀矿床与中基性岩脉在物质成分上,既有继承性,又有多来源成矿物质添加的特点.中基性岩脉为铀成矿作用提供高驱动能、∑CO2 等矿化剂,从而有利于铀成矿.
桃山-诸广山 中基性岩脉 地球化学特征 铀成矿
夏宗强 李建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07-113
2009-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