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脉络学说是研究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应用理论,与经络学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及应用价值。应用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从无形之气与有形血脉的辩证关系研究(血)脉络生理功能与病变发展及防治规律,在脉络学说理论体系构建中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承制调平”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运动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平衡调控机制、病理状态下的代偿性自我调节、疾病治疗及其效应规律的高度概括,“承”、“制”、“调”、“平”从不同层次上阐述了中医学对生命运动、病理代偿、治疗干预及效应目标的认识,将其应用于血管病变,结合《难经·十四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提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通过“承”—营卫交会生化的自稳调控机制,或血管病变状态下“制”—机体代偿性自我调节,“调”—“络以通为用”为总则的通络干预,重新恢复“平”之效应目标,反映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研究的核心理论。以“营卫承制调平”指导“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基于营气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卫气与全身性NEI网络、血管外膜神经在内的广泛调节机制相关,以及营卫交会与外膜、NEI网络和内膜之间的相互影响切入,围绕血管病变共性病理环节络气郁滞/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开展深入的机制及通络干预研究,为阐明“营卫承制调平”核心理论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
脉络学说 血管病变 防治措施
吴以岭
国内会议
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
南昌
中文
21-25
2010-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