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争议与发展中的十年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作为一种脊柱运动保留技术,其治疗目标为维持或恢复颈椎的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避免植骨融合失败并发症。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Fernstrom等学者先后开展了一些尝试性临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假体设计存在明显的内在缺陷等,上述尝试性T作并未形成序贯性研究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至本世纪初,随着Bryan. Prestige ST等假体的成熟研发和市场推广,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临床逐渐开展。近十年以来,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假体设计及种类、手术操作技术、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假体的合理选择、临床应用指征、远期治疗效果等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颈椎人工推间盘置换术的十年发展历程进行一定的回顾和总结。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假体选择 临床应用指征 远期疗效
姜建元 王洪立 吕飞舟 马昕 马晓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0040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46-51
2010-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