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大光包-红洞子沟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体积达7.42亿m3,堰塞坝高达690m,是我国已知的最大规模地震滑坡和最高的滑坡堰塞坝,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量在5亿m3以上的超大规模滑坡之一,其高达690m的滑坡堰塞坝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滑坡坝。滑坡位于发震断层上盘,距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不足7km。震前斜坡为三面切割的孤立型山脊,相对高差达1500m;斜坡岩层走向与坡面近于垂直,层面延展性极好,构成滑动面形成的基础。调查和分析表明,斜坡的临空条件和贯通性好的灰岩层面是滑坡产生的基础;而高强度和长持时强震地面运动是导致滑坡产生的根本因素。滑坡产生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坡体震裂、松弛和解体阶段,高速溃滑阶段,震动堆积阶段,二次抛射和碎屑流堆积阶段。失稳高速下滑的坡体,形成了沿主滑方向长4.2km,宽2.2km的堆积体,高速流动的碎屑流越过下游侧风波岩山脊,沿红洞子沟形成了长1km的碎屑流堆积区。

大光包滑坡 形成机制 溃滑 震动堆积

黄润秋 裴向军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国内会议

第十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1-15

2009-06-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