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外周血彗星试验及在PBDEs污染水体中的运用
”目的”建立鱼外周血彗星试验方法,为地面水污染遗传毒性效应检测提供生物学试验手段。”方法”红鲫鱼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染毒,共设1个对照组和5个剂量组:PBS、12.50、25.00、50.00、100.00、200.00mg/kg,分别在0、2、24、72 h尾静脉采血,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效应;在轻污染区A、中污染区B、重污染区C现场分别获取3尾本地鲫鱼,3尾实验室内驯养4周的鲫鱼作为阴性对照,进行鱼肉多澳联苯醚(PBDEs)定量分析及鱼外周血彗星试验。”结果”在给药后2h时间点,已经能在各剂量组引起DNA损伤效应,其中25.00、50.00、100.00、200.00mg/kg剂量组与PBS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在12.5、25.00、50.00 mg/kg呈现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而在100.00、200.00 mg/kg两个高剂量组。DNA损伤效应降低。随采样时间从24 h至72 h,50.00、100.00、200.00 mg,kg剂量组DNA损伤水平下降,但与0 h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纵观全部试验数据,最大的DNA损伤效应(15.42±1.30)%出现在50.00 mg/kg剂量组、24 h时间点。在3个现场水体中,污染区B的鱼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程度最高。而重污染区c损伤最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O.01)。结论鱼外周血彗星试验是较为敏感的DNA损伤试验,在用于对多种污染物污染或高污染程度的水体进行生物学评价时,还需要与化学分析及其他不同遗传终点、不同敏感程度的毒理学试验组合使用。
DNA损伤 红鲫鱼 鲫鱼 彗星试验 水污染
陶核 宋杨 楼建林 刘克澄 吴南翔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室,浙江 杭州 310013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62-165
2010-12-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