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土著斑点气单胞溶藻菌活性组分的溶藻作用与影响因素
”目的”分离纯化鉴定太湖土著斑点气单胞溶藻菌的活性组分,并评价其溶藻作用与影响因素。”方法”在溶藻菌活性组分的分离鉴定中,应用硅胶柱及薄层层析技术太湖土著斑点气单胞溶藻菌胞外液进行分离纯化,经LC/MS-IT-TOF分析鉴定其结构。在溶藻菌活性组分溶藻作用研究中,将L-苯丙氨酸配制成不同浓度,加入3×106 cells/mL的铜绿微囊藻液中,分别于28℃反应24、48、72 h后检测藻细胞数,计算溶藻率、EC5o和95%可信区间。在L-苯丙氨酸热稳定性研究中,采用不同温度(30、60、120℃)加热处理L-苯丙氨酸(10μg/mL)20min后再行HPLC含量分析和溶藻实验。在L-苯丙氨酸溶藻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10μg/mL的L-苯丙氨酸加入藻液后,分别研究其在不同反应温度(4,28,37℃),不同pH(5,7,9),不同光照(24 h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24 h黑暗)条件下的溶藻率。结果太湖土著斑点气单胞溶藻菌可能有两种溶藻活性组分,分子量分别为189.1232、166.0862。其中主要活性组分之一为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对铜绿微囊藻(3×106 cells/mL,28℃)48 h溶藻作用的EC50为1.059μg/mL,95%可信区间为0.816~1.366μg/mL。L-苯丙氨酸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存在Homesis效应,低干0.312 5μg/mL浓度时表现为促进藻的生长。在30~120℃范围内,L-苯丙氨酸的含量和溶藻作用基本不变。温度、pH和光照等因素对L-苯丙氨酸溶藻作用的影响为:4、28、37℃等反应温度48 h溶藻率分别为(8.8±4.1)%、(28.3±3.1)%、(29.17±5.8)%。5、7、9等pH作用48 h溶藻率分别为(50.0±0.8)%、(70.4±0.7)%、(47.6±3.3)%。24h光照、12h光照:12 h黑暗和24 h黑暗条件作用下24h的溶藻率分别为(67.1±1.3)%,(35.0+5.3)%,(13.4±3.8)%。”结论”太湖土著斑点气单胞溶藻菌的胞外活性组分之一为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具有热稳定性,对铜绿微囊藻具有Homesis效应。光照、温度和pH等因素均可影响其溶藻作用。
斑点气单胞菌 除藻率 L-苯丙氨酸 铜绿微囊藻
韦海燕 杨飞 尹立红 浦跃朴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9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285-288
2010-12-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