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Leachii支原体研究进展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球形、双球形及丝状的不规则形态,球形直径约100nm-800nm,能繁殖的最小单位为300nm,丝状体直径为100-400nm,长度为3-100um,可通过450nm微孔滤膜,压挤下可通过220nm滤膜。支原体于1898年由Nocard等首次分离,1956年正式命名为支原体,在微生物分类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独立的纲-柔膜体纲(Mollicutes),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支原体学。目前已经测定的支原体全基因组序列中,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基因组最小,为580kb,穿透支原体(Mycoplasmapeaetrarts)基因组最大,为1358kb。目前分离鉴定的支原体中,大多数为寄生菌或共生菌,部分有致病作用,其致病机理主要是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炎性变化。

Leachii支原体 致病机理 免疫反应 炎性变化

常继涛 于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动物病研究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国内会议

2010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黄山

中文

71-72

2010-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