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刀疗法与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心合一),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活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系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遗传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纯粹的心因性障碍(心身疾病),及由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身心疾病)。目前对其主要治疗有躯体治疗、心理治疗,引起心理、行为及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针刀的治疗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心身调节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对一个生理解剖部位的微创松解治疗。正确的针刀理论、治疗过程中的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以及术中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的重度物理刺激、治疗后的心理干预等等直接影响针刀临床疗效。

针刀疗法 心理干预 临床疗效

黄贵伟

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10000

国内会议

全国第九次针刀医学学术年会

南京

中文

53-55

2010-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