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关于辨证论治中“证”的研究

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它既是诊断的结果,又是论治的准则,即概括了临床表现,又包括着对生理病理的认识,突出地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核心。证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己有关于证候内涵的描述,至汉代张仲景便已明确提出伤寒六经证候、杂病脏腑证候,以及”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以后历代医家又不断地对证进行丰富与完善,遂使证逐步抽象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但由于中医学发展历史的特有原因,直到今日,证的定义、证的命名、证的分类等仍不规范,证的诊断缺乏定性、定量的客观化指标,对证的病理变化还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认识。这给中医临床诊疗、科研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证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证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和探索,这对振兴中医事业,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 中医学

李志安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延吉

中文

33-37

2010-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