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酸甘化阴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对酸甘化阴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此,养阴法成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治法,酸甘化阴法是其中常用方法之一。酸甘化阴法肇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指将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后产生滋养阴液、生津益气功效的一种治法。两种性味的药物,一敛一滋,既能滋生阴津(甘寒、甘凉滋生津液),又能防止津液丢失(酸收固摄津液),养阴之力更佳。酸甘化阴的常用药物中,酸味药物常用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木瓜等,甘味药物常用甘草、人参、熟地、麦冬、山药、玉竹、天花粉、石斛、沙参、梨皮等。甘味药物有甘温、甘寒(或凉)之别,临证时可根据病情和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用。古代医家应用酸甘化阴法治疗消渴病,首推仲景肾气丸。此后,孙思邈、李杲、吴鞠通、楼英、刘鸿恩等医家也对酸甘化阴法也有所论述。近现代医家中,施今墨、祝湛予也有许多酸甘化阴法治疗糖尿病的验方。临床应用酸甘化阴法时,应特别注意甘味药的选择,避免采用含糖分较多,有升血糖作用的药物,如党参、石斛、竹叶等。常见甘味降糖药有人参、女贞子、山药、生地、天花粉、玄参、玉竹、白术、麦芽、枸杞、葛根、薏苡仁等。临床治疗糖尿病时,可辨证优先选用上述甘味药。目前,对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层次也较低。应重视酸甘化阴法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机理的研究探讨及临床疗效的观察。
糖尿病 中医治疗 酸甘化阴法 中药药理
张萌 张诏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1-4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