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就佛教信仰而言,其信仰关系最初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一种表达。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及其信仰实践方式,需要提升私人化的佛教信仰的公共性涵义,解决佛教信仰的现代性问题。因此,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建设、或者以什么样的信仰方式进入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涉及到一个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构及其在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寻找一个彼此能够整合的认同路径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佛教缘起和功德信仰的讨论,分析了佛教公民信仰身份的构建问题。

佛教信仰 私人性 社会性 社会关系 社会公共精神

李向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宗教学 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市宗教学会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48-157

2009-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