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阳虚证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阳虚证患者血清代谢组模式改变特征,发现可能存在的证候特征性生物标志物,以深入了解原发性肝癌阳虚证的生物学特征,为实现肝癌阳虚证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癌基本证候定性诊断标准和量化分析模型判定原发性肝癌基本证候类别。21例符合阳虚证定性诊断标准的病例作为阳虚证组,另外21例阳虚证证候积分为0的病例为非阳虚证组作为对照病例。两组之间年龄、性别、肝癌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一致性较好(P>0.05)。应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获得血清1H NMR谱,谱图经相位校正、标准化、格式转换等处理后用偏最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PLS-DA)等模式识别、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发掘不同基本证候样本代谢组变化模式,并对主要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意义。 结果:利用1H NMR谱信息,用PLS-DA分析可以把阳虚证组和非阳虚证组代谢谱变化区分开,代谢物鉴定发现,肝癌阳虚证组和非阳虚证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代谢物有6类,分别是VI,DL/LDL、异亮氨酸(isoleucine)、乳酸(lactate)、脂类(lipids)、胆碱(choline)、葡萄糖/糖类(glucose/sugars)。这些差异代谢物浓度肝癌阳虚证组较非阳虚证组明显下降,提示阳虚证与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紊乱或衰减有关。 结论:肝癌阳虚证与非阳虚证代谢谱的差异提示阳虚证特征性代谢网络的失调,主要表现为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等多种代谢的紊乱或衰减,VLDL/LDL、异亮氨酸、乳酸、脂类、胆碱、葡萄糖/糖类等代谢物浓度的下降可能是肝癌阳虚证特征性的代谢物改变,是潜在的肝癌阳虚证生物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候 阳虚证 核磁共振波谱 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陈群伟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200433
国内会议
第三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
宁波
中文
555-562
2010-06-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