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齐都临淄空间形态演变的功能性导向

临淄作为从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的齐国国都,其空间形态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在《考工记》营国制度和《管子》规划理念双重制衡机制下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临淄小城的修筑,是临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节点,使其空间形态出现了功能性导向的演变:在布局形式上,由宫城、郭城内外相套演变为小城、大城相互衔联;在功能配置上,小城与大城之间产生了明确的功能分区,以宫廷、官府为中心的政治性功能设施,部署于小城,形成以宫为核心的政治功能区,而市、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性功能设施,则分布在大城,形成以市为核心的经济功能区;在地形利用上,充分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将宫城布置在西南部地势高亢处,以建瓴之势,控制全城,不仅有利于提高宫城的军事防御能力,而且突出了宫城对全城规划布局的主导作用。这种演变趋向,说明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越来越贴近政治、军事、经济功能的实际需要,逐渐从形式上的规范走向功能上的实用,反映出城市空间形态逐渐适应城市功能需求的趋势,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在《考工记》传统规范和城市功能实际需求制衡作用下演变的功能性导向。

临淄故城 空间形态 营国制度 功能性导向 《考工记》

胡方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临淄与先秦古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9年年会

临淄

中文

67-70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