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肺气肿HRCT扫描检查与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HRCT扫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防治COPD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应用日立PRATICO(FR)型螺旋CT机,对有吸烟史,过敏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粉尘或化学物质接触史,且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促喘息而就诊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螺距10 mm.对感兴趣区加作HRCT扫描,层厚1mm,对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有肺气肿者加作肺功能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E)检查。 结果:120例有肺气肿。经肺功能检查,FEV1和FVC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FEV1<80%预计值,同时FEV1/FVC<70%。120例中有102例基础疾病为慢性气管炎伴阻塞性肺气肿,占85%(102/120),CT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壁增厚的轨道征。63例可见刀鞘状支气管,78例伴有不同程度肺间质纤维化的网状影或蜂窝状阴影,59例有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65例伴有肺部炎症,表现局部小斑片状影,肺气肿形态表现胸廓增大,以前后径增大明显,膈肌低平。以全小叶型肺气肿表现为主10例,表现两肺内弥漫分布,但大小不均匀,以下叶及前部为重,是全小叶破坏形成较大范围的低密度透亮区,无壁,且大小和形态多不规则,病变区内血管纹理明显减少、稀疏,呈“简化”肺结构。以小叶中心型肺气肿表现为主有21例,为呼吸细支气管的肺泡扩张周围部分不受累,病变位于小叶中心,以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多见,表现为肺野内散在分布小圆形无壁的低密度透亮区。以介与小叶中心型和全小叶型之间形态表现的混合型肺气肿81例。15例基础疾病为哮喘病史20~30年表现混合型肺气肿。占12.5%(15/120),3例基础疾病为尘肺伴发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以疤痕旁肺气肿为主,占2.5%(3/120)。62例并有小叶间隔旁肺气肿,表现胸膜下肺大泡,为局限性的无肺结构的局部区域,有一光滑薄壁。 结论:HRCT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组织细微结构,对肺小叶结构有较高分辨率,近似于组织水平病变形态,了解肺气肿的范围,类型及病变程度和严重情况。特别对早期肺气肿实际情况提供影像依据,为临床早期防治监测COPD有着直观影像形态学方面对比参照依据。
HRCT扫描 肺气肿 临床诊断 影像学特征 病变形态
林祥通 林志来 陈埼 詹庆芳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医院 350008 福建省福州市肺科医院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84-86
2007-09-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